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最新技术资讯

硫氮共渗齿轮的干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 来源:机床与液压 | 作者:谢茂青等
   为进一步提高碳钢制齿轮的摩擦学性能,采用硫氮共渗处理技术对常用45钢齿轮进行处理,研究它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在室温下,不使用任何液体润滑剂进行齿轮的磨损试验,并对相同参数的45碳钢齿轮进行氮化、渗碳淬火、高频淬火和硫氮共渗+氮化的复合等不同表面处理。采用齿轮检测仪测量6种齿轮试验后轴间距离,并将其变化作为磨损量。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测量各种表面处理的摩擦因数,并观察试验4h后的6种齿轮的齿面状态。结果表明: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经硫氮共渗处理的齿轮磨损量明显较小,而表面硬度与其他处理相当或较低;硫氮共渗+氮化复合表面处理的磨损量最低;硫氮共渗形成的硫化物层厚度约为1μm,远低于试验4h后的磨损量,但是硫化物层磨损后润滑作用仍然存在。因此,硫氮共渗+氮化复合表面处理可有效改善碳钢齿轮在常温空气中的固体润滑性能。

  齿轮是汽车、机床等各种机械装置中起重要作用的机械元件。因此,对其耐磨性、强度等各种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发挥和维持最佳性能,基于齿轮的传动部件之间的润滑也很重要。在使用齿轮传动的情况下,考虑到减轻齿轮磨损、减轻摩擦产生的发热以及冷却等问题,通常使用液体润滑剂,一般为油和润滑脂等。

  虽然液体润滑剂在真空和极端温度环境等苛刻条件下也可使用,但会导致润滑剂老化和挥发加剧问题。与此相反,固体润滑由于其物质本身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即使在恶劣工况也可以正常使用。硫氮共渗是在金属表面形成固体润滑层的表面处理技术之一。硫氮共渗处理通过反应气体,可以在金属最表面生成有助于减轻摩擦阻力的硫化物层,其次是生成有助于提高耐磨性和强度的氮化物层。田斌等人在有润滑条件下对硫氮共渗35CrMo钢的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硫氮共渗处理可赋予固体润滑作用,可适用于不能使用液体润滑剂的工况。WONG-ANGEL 等的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氮化处理、渗碳淬火、高频淬火等技术,硫氮共渗不但有助于提高耐磨损性和强度,还能起到润滑作用。

  目前,尚未查到对钢制齿轮硫氮共渗后摩擦磨损性能评估的研究。因此,本文作者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制备各种钢制齿轮,包括未处理、氮化处理、渗碳淬火、高频淬火、硫氮共渗和氮化+硫氮共渗,并对无润滑条件下各种齿轮的磨损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硫化氮化处理对减少齿轮的磨损是有效的。

  一、试验方法

  制备齿轮的材质为 45 钢,分度圆直径为105 mm,模数为1. 5 mm,齿数为70。驱动侧齿轮的齿宽为 10 mm,驱动侧没有实施表面处理。从动侧齿宽为 3 mm,实施表面处理。所用表面处理除硫氮共渗 ( Sulfonitriding,SN)外,还采用未处理( Non Treated,NT) 、氮化处理( Nitrided,N)、渗碳淬火( Carbu⁃ rized Quenching,CQ)、高频淬火( Induction Hard⁃ ening,IH)、氮化和硫氮共渗的复合( SN+N) 。表面处理齿轮的处理条件和外观如表 1 所示。

  试验条件:转速为200 r / min,压力为 200 N,试验时间为4h。试验采用东京技术 TTI150E 齿轮检测仪测量轴距,并将其变化作为磨损量。齿轮试验示意如图 1 所示。

  该试验机是齿轮形状测定试验用的,具有可调的齿轮转速、轴间距离和轴间压力。通常情况下转速和轴间距离是固定的,通过在轴间加压(对齿面加压)模拟齿轮的高负荷环境。齿轮试验环境如图 2 所示。

  磨损试验是在大气常温下且不使用润滑剂进行的。同时,使用吉蒂艾思 MPX⁃3W 摩擦磨损试验机测量各种表面处理的摩擦因数。测量条件:荷载为 10 N,转速为 0. 31 m / s,测试时间为 1 800 s,球类材质为 GCr15。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各种齿轮试验后轴间距离变化量

  齿轮磨损试验前后的轴间距离变化量越大,意味着齿轮的磨损更加恶化。6种表面处理齿轮的轴距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可知:表面未处理的齿轮试件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机械噪声和振动,并且随着试验的进行越来越大,在这种状态下很难继续试验,判断为危险,0.5h后强制结束了试验,在此0.5h的测试时间内,其轴间距离变化量为 121 μm;其他5种齿轮的测试持续 4 h;在所有齿轮试验中,轴间距离变化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试验的进行,轴间距离变化量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

  在此次测试中,氮化处理轴距变化量为 352 μm,渗硫氮化处理变化量为 198 μm,渗碳淬火变化量为298 μm,高频淬火变化量为 232 μm,氮化处理+渗硫 氮化处理变化量为 106 μm。变化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SN+N、SN、IH、CQ 和 N。

  各种齿轮的试验后齿面状态

  磨损试验后 6 种齿面状态的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图像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以看出:因为比其他表面处理齿轮磨损更严重,NT 齿轮齿面端部出现了很多缺口,并且齿轮侧面出现了很多变形的部分,而其他齿轮没有出现大的缺口或变形;整体来看,与其他处理方式相比,SN+N 处理的齿轮表面形状变化较小,保持了均匀状态。随着磨损的进行,齿面形状发生变化,在齿尖附近发现了许多纵向连续的划痕。该划痕在 IH、CQ 和 N 中被大量确认,而在 SN 和 SN+N 中则较少。在齿底附近,由于磨损而形成的沉积物平坦地扩大,以覆盖的形式附着。SN+N 的覆盖面积最大。此外,其他 5 种齿轮的表面形状是断续的,而 SN+N 则是连续的。综合来说,SN+N 处理的齿轮表面变形小、划痕小、表面更平整。

  各种表面处理的摩擦因数测量

  在室温无液体润滑剂条件下,6 种方法处理后的表面摩擦因数如图 5 所示。

  由于 NT 处理和 N 处理在试验过程中球和盘之间的距离变大,超过了装置的测量界限,中途强制结束了试验。在这些试验中,摩擦因数均呈升高趋势。NT、N、SN、CQ、IH、SN+N 方法处理后的表面摩擦因数平均值分别为 0. 63、0. 77、0. 86、0. 72、0. 76、0. 62。相比其他处理技术,SN+N 的摩擦因数最低且稳定。

  讨论分析

  根据齿轮轴间距离变化量,计算齿轮磨损量的示意如图 6 所示。

  齿轮磨损量 Δd 的公式如下:

  式中:ΔD 为测量得到的齿轮轴间距离变化量;θ 为啮合角。

  从各齿轮磨损试验的结果可知,与未处理试件相比,通过实施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磨损量。这是由于各种表面处理均提高了齿面的维氏硬度。SN处理的表面由氮化物层和硫化物层构成,由于该硫化物层起到了固体润滑的作用,所以磨损量减少了。但是,发挥固体润滑作用的硫化物层( FeS 层 )非常薄,只有几微米,在齿轮磨损初期就会磨损。SN处理后齿面硫氮共渗层断口的 SEM 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 7 可知:SN 处理齿轮最表面形成的 FeS 层的厚度约为 1 μm。该值约为计算出的齿轮磨损量 ( 33 μm) 的 4%。FeS 层的厚度与齿轮磨损量相比非常薄,虽然很快就被磨损,但之后仍有助于减轻磨损。经过 4 h 试验后,各种表面处理齿轮的磨损结果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知:SN 处理齿轮的磨损量明显小于 N、CQ 和 IH;采用 SN+N 处理齿轮的磨损量最少,摩擦因数也最低,比较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固体润滑层磨损,固体润滑效果也能持续一段时间。维氏硬度与轴间距离变化量的关系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知:齿面维氏硬度高的 CQ 和 IH 的磨损量,比维氏硬度低的 SN 的大。因此,SN 处理不仅影响齿面的硬度,而且影响润滑效果,减少了磨损量。此外,采用 SN+N 处理的齿轮兼具较优的齿面硬度和固体润滑性能,磨损量最少。这与在试验后齿面状态观察中,SN+N 齿面状态变化比其他处理技术更少的结果一致。

  三、结论

  本文作者评估了在不使用液体润滑剂的干摩擦条件下,经过 SN 处理的碳钢齿轮的磨损情况,研究了 SN 处理在常温常压下用于齿轮固体润滑的可行性。得出以下结论:

  (1) 对比 4 h 测试时间后的磨损值,各种表面处理后的齿轮磨损量均有所减少,而 SN+N 表面处理的磨损量最低;

  (2) SN 处理形成的 FeS 层的厚度为 1 μm。由轴间变化量计算得出 SN 处理的齿轮磨损量为 33 μm。FeS 层的厚度相当于该齿面磨损量的 4%,因此可以认为,虽然 FeS 层在较早阶段就被磨损,但之后仍有助于减轻磨损。

  (3) 采用 SN+N 方法处理的齿轮,由于氮化引起的表面硬化层变得更厚,磨损量进一步减少。

  参考文献略

[ 技术中心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