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主流趋势,其实现过程不仅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而且离不开传统机械设计技术的支撑。“IDC中国”数据显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建模软件按市场占有率划分为国外高、中端三维CAD软件(代表产品分别为德国西门子NX、达索SolidWorks),国产三维CAD软件(代表产品中望3D),以及对接二维图样接口的Auto-CAD三维建模模块。
齿轮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按轮齿倾斜方向不同,斜齿齿轮因其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强等优越性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重载齿轮传动中,在设计生产环节对斜齿齿轮做缺陷检测尤为重要,针对齿轮高精度三维建模是构建缺陷检测系统关键环节的实情,基于斜齿轮图纸数据,利用各类代表性三维绘图软件,生成三维实体,并对建模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作进一步总结。
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结构尺寸分析
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属于机械常用件中的轮盘类零件,该类零件的特点为主体结构是径向尺寸较大的圆盘体,齿轮轮毂处配置直径为40mm的通孔以及宽度为12mm的键槽,齿轮厚度为35mm;为实现轻量化提升齿轮性能,轮辐两侧对称挖切深13.5mm的凹槽,轮心83mm处阵列分布6个直径为17mm的通孔;轮缘上加工有63个法向模数为2mm、压力角为20°、齿顶高系数为1、顶隙系数为0.25的倾斜轮齿,左向螺旋线螺旋角为12°;如图1所示,该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的端面齿顶圆直径为132.815mm, 端面分度圆直径128.815mm。

图1 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零件图
不同建模工具对斜齿轮建模过程与技巧
NX UG 建模 :
NX UG中最常用的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建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GC工具箱法,另一种为表达式建模方法。GC工具箱是NX UG软件特有的模块,是Siemens PLM Software为了满足中国用户对于GB标准的要求而开发的,提供了许多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功能,建模具体方法如下,GC工具箱选项卡选择“齿轮建模”,创建斜齿轮,按图纸键入法向模数、牙数、齿宽、法相压力角、螺旋方向、螺旋角等参数,如图2-1所示,“确定”即可生成目标模型,该方法操作比较简便快捷,建模精度与细节无异于其他方法。

2-1 GC工具箱
表达式建模方法总体思路是通过表达式生成轮廓曲线和轮齿螺旋线,轮廓曲线以螺旋线为扫掠路径生成目标齿轮。
首先,在表达式编辑器中输入齿轮法向参数及端面圆参数,编辑渐开线齿轮方程式如图2-2所示的xt、yt,为保证轮齿中心落在坐标轴上,将齿廓线旋转一定角度,变换后的表达式为xt1、yt1,插入选项卡曲线命令选择“规律曲线”由表达式方程生成渐开线;
其次,草图绘制端面齿顶圆、分度圆、齿根圆、基圆,镜像齿廓线至齿根圆并剪切处理得到轮齿外轮廓;
最后,表达式创建螺旋线,“拉伸”命令生成规定厚度的齿根圆,“扫掠”命令中“指定原始曲线”选择轮齿外轮廓线,“引导线”选择构建的螺旋线,生成单一轮齿实体与齿根圆实体求和,“阵列几何特征”生成目标齿轮模型,如图2-3所示。

2-2 渐开线齿轮方程表达式

2-3 UG斜齿轮目标模型
图2 UG建模方法
SolidWorks 建模 :
SolidWorks是一款机械设计软件,主要应用于零件设计、装配设计、模具设计等领域,斜齿轮建模过程如下,首先,编辑参数信息,导入工具选项卡“方程式”,如图3-1所示,选择基准面绘制齿轮毛坯草图,“方程式驱动的曲线”命令,方程式类型选择“参数性”输入轮廓线旋转后的方程式
Xt="rb"*(sin(t+"Offset")-t*cos(t+"Offset")),Yt="rb"*(cos(t+"Offset")+t*sin(t+"Offset"))。

3-1 齿轮轮廓方程式
式中所有参数含义均在参考文献[4]机械设计手册中解释说明。对单渐开线添加固定约束,镜像法或改变Xt参数正负值绘制轮齿轮廓线的对称曲线,“凸台—拉伸”命令生成齿轮毛坯,草图中“转换实体引用”选取齿槽形状结构线,“剪裁实体”完成齿槽形状绘制,退出草图;
其次,在分度圆上,“螺旋线/涡状线”命令定义方式选择“高度和螺距”根据齿轮参数绘制螺旋线;最后,“切除—扫描”命令草图轮廓选择齿槽形状草图,路径选择螺旋线,生成单一齿槽轮廓实体,“圆角命令”生成边线倒角,“阵列(圆周)”命令特征和面选择单一齿槽轮廓实体及倒圆角,方向选择齿顶圆外表面,设置齿数,生成目标体,如图3-2。

3-2 SolidWorks 斜齿轮目标模型
图3 SolidWorks 建模过程
中望3D建模:
中望3D是依托国产几何建模内核的三维CAD/CAM一体化软件,设定有多类曲线方程式,斜齿轮建模步骤如下,
首先,绘制齿轮零件毛坯草图,“拉伸”命令(布尔运算默认“基体”)绘制生成仅带键槽的毛坯件,“拉伸”命令(布尔运算选择“减运算”)生成两侧轮毂凹槽,“阵列”命令绘制轮毂圆孔草图,“拉伸”命令(布尔运算选择“减运算”)轮毂打孔,“倒角” 命令完成轮边倒角;
其次,草图选项卡中,绘制分度圆、齿根圆,“方程式”命令选择“圆柱齿轮齿廓的渐开线”由斜齿轮参数更改方程式,如图4-1所示。X=2*63*cos(20)/2*cos(60*t)+pi*2*63*cos(20)/2*60*t/180*sin(60*t),Y=2*63*cos(20)/2*sin(60*t)- pi*2*63*cos(20)/2*60*t/180*cos(60*t)。

4-1 轮齿参数方程式
式中参数含义均在参考文献[4]机械设计中解释说明,轮心为基点绘制轮廓渐开线,直线l连接轮心点和轮廓线与分度圆的交点,“旋转”命令以轮心为基点将直线l旋转90°/z角度,以旋转后的直线为基准镜像轮廓线,围绕轮廓线绘制并“划线修剪”命令生成齿槽形状;最后,退出草图,线框选项卡,“方程式”命令选择“螺旋上升的椭圆线”,更改螺旋线参数,如图4-2所示。X=2*63*cos(20)/2*sin(12*1*t),Y=2*63*cos (20)/2*cos(12*1*t),Z=36*t。

4-2 螺旋线参数方程式
“扫掠”命令轮廓P1选择包含渐开线的齿槽形状草图,路径P2选择螺旋线,生成单一轮廓实体,“阵列特征”命令“多边形”选项,基体选择生成的单一轮廓实体,边数填写齿数Z,“移出实体”命令基体选择拉伸生成的齿轮毛坯,移除选择63个轮廓实体,运算结束生成目标,如图4-3。

4-3 斜齿轮目标模型
图4 中望3D建模过程
AutoCAD 建模:
由于软件面向二维图纸,新建文件时需选择Acdiso3d.dwt模版,工作空间选择“三维建模”,Auto-CAD中没有像“GC工具箱”的特定建模工具,也没有方程式建模方法,考虑渐开线生成原理完成三维建模,具体建模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绘图平面绘制齿轮的齿顶圆、分度圆、基圆、齿根圆,键入“divide”命令将基圆n等分,连接等分点与圆心得到基圆半径作为辅助线,过等分点做基圆半径垂线,依据渐开线生成原理长度依次为基圆周长n等分的整数倍,并做垂直约束,如图5-1所示,“样条曲线”命令依次连接基圆半径垂线的各端点得到单条渐开线轮廓,如图5-2所示;
其次,“阵列命令”设置项目数为2、项目间角度为2π/z,生成第二条渐开线轮廓,通过“镜像”“修建”等命令生成轮齿齿廓,如图5-3所示,“阵列命令”生成 全部轮齿并修剪得到齿轮平面轮廓;
最后,绘制扫掠路径,“扫掠”命令选择齿轮轮廓,闭合轮廓创建实体,扭曲角度填写螺旋角,选择路径线生成目标实体,如图5-4。

5-1 作基圆半径垂线

5-2 样条曲线渐开线

5-3 轮齿齿廓线

5-4 AutoCAD目标模型
图5 AutoCAD渐开线生成原理建模过程
结 语
在针对斜齿渐开线齿轮三维建模过程中,德国西门子NX、达索SolidWorks、中望3D、AutoCAD四款软件的主要建模方法分别为特定模块建模-GC工具箱、方程式建模、轮廓线生成原理建模,其中德国西门子NX、达索SolidWorks这类高、中端三维计算机辅助建模软件配置有多种方法,软件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绘制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过程对比总结得到,NX UG三维建模更便捷,功能更强大,SolidWorks三维建模过程较流畅,操作更简便,中望3D三维建模交互性更好,界面简洁,建模命令更直接,AutoCAD三维建 模过程相对其他软件流畅对及操作性不高,但图形处理能力较强。
各类建模软件生成的目标实体模型均能达到工艺设计要求,为开发工业场景齿轮缺陷检测系统奠定模型基础。
表1 四款软件及斜齿轮建模过程对比

通过实际建模操作体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对于大型复杂对象的设计研发,建议选择NX UG、SolidWorks类工具,常用件、国标件的绘制设计工作,选用中望3D类软件,二维图纸绘制、零部件工程设计优先选用AutoCAD。
然后,启用本文技术,对同一批次的C型支承柱进行钻孔加工,记录启用本文技术后的钻孔误差。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单一性,将文献[2]、[3]中提出的控制技术作为对比,在相同的环境中记录应用这两种技术后的钻孔误差,由此得到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钻孔误差对比结果


表2中,钻孔直径误差为实际钻孔直径与设计直径之间的偏差;钻孔深度误差为实际钻孔深度与设计深度之间的偏差。分析表2可知,相较于启用智能控制技术前,应用本文技术后,钻孔直径误差显著降低至0.05mm,钻孔深度误差也减少到0.08mm,这表明本文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加工精度,有效减少钻孔过程中的误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文技术在减少钻孔误差方面表现出更优的性能。
结 语
本研究针对精密机械零件加工中钻孔误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对切削力、热量及钻头夹持装置等误差源的深入分析,建立了钻孔形变误差模型,并据此智能调整钻孔机床零点位置及钻孔刀具微量给进量。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技术后,钻孔直径误差和钻孔深度误差均得到了显著减小。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张朝阳(2005—),男,山东青岛人,齐鲁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