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得益于核心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该公司营收与利润保持同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5,341.64万元,同比增幅达45.8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248.27万元,同比增长25.09%。


盈利能力方面,该公司毛利率为34.77%,同比下降5.6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1.91%,较上年同期上升0.23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定价策略上的有效性。
研发方面,该公司研发投入合计23,034,440.65元,同比减少7.58%,占营业收入比例9.16%。
国产减速机龙头
谐波减速器,堪称机器人运动功能的“核心关节”,是工业机器人与机械手臂实现精准运行不可或缺的零件。它看似结构简洁,却蕴藏着极高的技术含量,传动比大、精度高、结构紧凑等,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动作精度与使用寿命。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牢牢攥在手中,形成了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而我国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和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可见这项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既是打破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关键,更是摆脱产业链束缚的必答题。
中研普华数据显示,国产谐波减速器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不足50%跃升至2025年的75%以上,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主流应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逐渐走向“领跑”的全面替代。
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离不开先行者的执着探索。
2003年起,在创始人左昱昱带领下,绿的谐波便踏上了研发征程。2009年,该公司成功生产出第一台谐波减速器原型机,并迅速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工业化和量产化。
2020年,绿的谐波成功上市敲钟,摘得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科创板上市第一股的头衔。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精密谐波减速器全零部件自主供应的制造商,绿的谐波依托核心团队20年经验,从基础原材料的研究和选择、零部件粗加工、精密加工到谐波减速器整机的装配,均可自主完成,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际品牌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
目前,该公司产品矩阵包括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及精密零部件、机电一体化产品、精密微型液压执行器、智能自动化装备等,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汽车、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
提及谐波减速器,还有行星滚柱丝杠不得不提。绿的谐波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突破高精度、大承载、长寿命等技术瓶颈,研制自主可控的行星滚柱丝杠及一体化直线伺服关节,有望推动其在工业机器人关节模组、具身智能机器人线性驱动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近日,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绿的谐波表示,行星滚柱丝杠产品已步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具身智能浪潮下,绿的谐波早在2024年便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扭矩密度谐波减速器和一体化关节模组,在国内产业链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多家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相关收入实现同比大幅提升,成功从研发迈入小批量生产阶段,部分头部厂商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

写在最后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47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40%,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增长极;预计到202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飙升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在这一高速增长态势下,产业链上下游呈现出协同共振的发展态势,技术迭代加速与应用场景拓展形成双向驱动,这也将持续拉动核心零部件需求的增长。
对于绿的谐波等深耕核心技术的企业而言,这既是乘势而上的战略机遇,更是技术突围与市场扩张的黄金窗口。
面对这两大高速增长的赛道,已率先布局精密清洗与机器视觉的大鹏工业,未来将如何把握战略机遇?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