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行业公开的案例中,在开放道路上完成跨城市长距离移动极为罕见,百公里级别更是首次。

与常见的实验室动态展示或短距离场景 Demo 不同,这一测试直接暴露在人行道、景区道路、桥梁坡面、盲道、夜间弱光等真实环境下。挑战过程持续数日,机器人未关机,仅依靠途中热插拔换电保持运行,路线中红绿灯通行、道路宽度变化与人群干扰状况频繁出现。


本次长途行走中,智元选择了“半自主”模式。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表示,虽然远征 A2已具备全自主行走能力,但在开放道路环境下,完全自主存在较高不确定性,因此团队采用了半自主的模式,也就是人工辅助加机器人自主。
从结果看,远征 A2 全程未发生摔倒,仅足底橡胶出现磨耗。反而陪同人员出现了疲劳、体力不支等情况,王闯表示:“从苏州走到上海,是很多人类都难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但机器人做到了。这证明其本体硬件性能、‘小脑’平衡算法及耐久性已趋于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次行走的远征A2,并非经过特别改装的竞技版本,而是从量产线上直接拉出的商用机型,与目前交付给客户的配置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远征A2在2025 年实现了千台以上的规模化交付,在全尺寸人形领域里居全球首位。
按照王闯的说法,远征A2机器人已在实验室累积超过 3500 小时的多地形可靠性测试,包括不同坡度斜面、草坪、碎石路、木地板等路面,并在近几个月导入全自主运行方案,测试强度已经接近真实世界。
当然,此次百公里行走成功,并不等同于远征A2已经能够自主执行户外配送或城市巡检任务。智元也坦言,电池续航、防水防尘、补能体系、极端天气与地面差异等问题仍需解决。
但从行业意义上看,这次跨城行走并非要证明,人形机器人已经准备好落地运行了,而是揭示了未来一年的关键命题:当行业从炫技动作转向工程深水区,真正决定产品边界的,正在从“能否动起来”转向“是否能在真实世界长时间稳定运行”。这一点,才是百公里测试最值得被记录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2026 年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之战,今天已经提前开打了。
